2024-07-25
焚风效应和狭管效应是两种自然现象,它们在地理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焚风效应,又称为热干风效应,发生在气流越过高山后,在背风坡下沉增温,导致山麓地带形成高温干燥的气流。这种现象通常会导致干旱和森林火灾等灾害。
高原效应:在大型高原上,空气密度小,白天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夜间大气保温作用弱,形成气温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地势越高,这种特点越明显,称为“高原效应”。 狭管效应:气流由开阔地带流入地形构成的峡谷时,空气质量不能大量堆积,加速流过峡谷,风速增大。流出峡谷时,空气流速减缓。
狭管效应:当气流通过狭窄的地形通道时,流速增加,气压降低,这种现象称为狭管效应。 温室效应:指地球大气层中的某些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等)能够吸收和发射红外辐射,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的现象。
封冻效应 封冻效应是指大洋表面因低纬度地区结冰而产生的环境效应。大洋表面结冰可能阻断洋流,影响热量交换,导致中高纬度地区变冷;增加反射率,减少地面获得的热量,使气候变冷;减少水汽蒸发,气候变干;隔断水圈与大气圈物质能量交换,海水含氧量减少,海洋生物生产率降低。
高中地理27个必考效应如下:焚风效应;绿洲效应;盆地效应;高原效应;狭管效应;温室效应;阳伞效应;大气的保温效应;热岛效应;干岛效应;1雨岛效应;1城市浑浊岛效应;1雾岛效应;1湿岛效应;1湿度效应。
焚风效应:当暖湿气流翻越山坡时,在迎风坡会形成地形雨。当这些湿气流到达背风坡时,由于气流下沉,海拔降低,气温上升,空气变得既热又干燥。这种现象被称为焚风效应。它在全球热带、温带的山地中很常见,甚至可以形成主要由焚风效应影响的荒漠,如南美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亚沙漠。
大气环流模式对风能资源的分布起着重要作用。某些地区由于靠近风源地或者受到特定季风的影响,风能资源会更为丰富。 地形峡谷可以产生狭管效应,即风在峡谷入口处因受限制而加速,从而增加风能。 特定气候条件,如极地东风带,也会在特定地区造成丰富的风能资源。
大气环流和季风影响也是风能资源丰富的原因之一。某些地区由于距离风源地较近或受特定季风影响强烈,风能资源因而更为丰富。 峡谷地形造成的狭管效应可以显著增加风速。当风在谷口吹入并被挤压时,等压线密集,风力变大,从而提高了风能资源的潜力。
海陆位置(沿海地区风能资源较内地丰富)下垫面(粗糙程度,植被密集程度,地形。
沿海地区风能丰富的原因:由于距海近,海陆之间昼夜有温差,易形成海陆风。
D 试题分析:达坂城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差大,气压梯度大;又位于山口位置,形成空气流通通道,冬季受冬季风影响大,故风力资源丰富,选D。
1、布置双向收集风能设施的地形。 布置集聚风力并引风向半山腰或山顶上安装单向风力发电机组的聚风能设施的地形。 布置风力发电机组厂房和变电输送场地。 布置施工和安装场地。 确保设施能承受风力电站的受力要求。
2、在选址时,一般选择在较大盆地的风力进出口或较大海洋湖泊的风力进出口等地方,如高山环绕盆地的狭谷低处或有贯穿环山岩溶岩洞处,以获得较大风力。
3、风电站的选址要求:1:一般要求年平均风速在6米/秒以上(60-70米高度),山区在8米/秒以上。2: 年3-25米/秒的风速累计小时数在2000小时以上(3000-5000)。 3:年平均有效风能功率密度在150瓦/平方米以上。4:每台机的平均间距为叶片直径的4-6倍。
4、年平均风速在 3m/s 以上, 运行风速达为 4m/s 以上 的时间达 4000 小时以上。在风力发电站大多数采用未经改造的自然风进行发 电,其年平均风速在 3m/s 以上,运行风速达到 4m/s 以上, 单机出率只有几百至几千千瓦。
5、电网连接:并网型风力发电机组需要与电网连接,厂址选址时候应尽量靠近电网,对于小型风电项目而言,要求距离10~35kV电网较近;对于较大型风电项目而言,要求距离110~220kV电网较近,风电场距离电网较近不但可以降低电网成本,而且还可以减少电网损耗,满足电压降要求。
大风天气注意事项 要注意走路、骑车时少走高层楼之间的狭长通道。因为狭长通道会形成“狭管效应”,风力在通道中会加大,从而给行进中的行人带来一定的危险。有的广告牌由于安装不牢,在强大风力的作用下有可能倒塌;而一些老树上于已经枯死,根基不牢,也有可能在大风天气中断裂,对行人造成危险。
在整个湖光山色的风景画中,猫儿山是伫立在此,美不胜收,吸引了众多摄影师跋山涉水而来,只为寻找自己的“缪斯”。越城岭和都庞岭山脉中间的狭长地带,风速大,风从山脉出口流出时速度又降低,从而形成狭管效应,很适合开发风电。 于是南方最大的高山风电场坐落在兴安。
具体来说,其原理是“狭管效应”。即:地形的狭管作用――当气流由开阔地带流入地形构成的峡谷时,由于空气质量不能大量堆积,于是加速流过峡谷,风速增大。当流出峡谷时,空气流速又会减缓。这种地形峡谷对气流的影响,称为“狭管效应”。由狭管效应而增大的风,称为峡谷风或穿堂风。
海陆位置(沿海地区风能资源较内地丰富)下垫面(粗糙程度,植被密集程度,地形。
好处:能促使干冷和暖湿空气发生交换。很早以前,人类就学会制造风车,借风力吹动风车来抽水和加工粮食,现今人们还利用风车来发电。风能使大范围的热量和水汽混合、均衡,调节空气的温度和湿度,能把云雨送到遥远的地方,使地球上的水分循环得以完成。
地形的狭管作用,当气流由开阔地带流入地形构成的峡谷时,由于空气质量不能大量堆积,于是加速流过峡谷,风速增大。当流出峡谷时,空气流速又会减缓。这种地形峡谷对气流的影响;称为“狭管效应”。由狭管效应而增大的风,称为峡谷风或穿堂风。液体在管中流动,经过狭窄处时流速加快。
狭管效应 拼音: [xiá guǎn xiào yìng]“狭管效应”也叫“峡谷效应”,就像峡谷里的风总比平原风猛烈一样,城市高楼间的狭窄地带风力也特强,易造成灾害。一些楼间窄地的瞬间风力就大大超过七级,以至于行驶的汽车都会打晃。
“狭管效应”也叫“峡谷效应”,就像峡谷里的风总比平原风猛烈一样,城市高楼间的狭窄地带风力也特强,易造成灾害。一些楼间窄地的瞬间风力就大大超过七级,以至于行驶的汽车都会打晃。城市“峡谷风”是各大城市面临的新问题,有关国际组织早已将其列入大都市面临的20种新的城市灾害中。
狭管效应是指流体(如风或水)在通过狭窄空间时,由于通道的限制,流速会增大。 当流体流出狭窄空间后,流速又会减小。这是由于流体在狭窄通道中被迫加速,以适应通道的狭窄形状。 以空气为例,一定区域内的空气密度、数量和质量是相对均匀的。空气无法像棉花那样大幅度压缩变小。
峡谷效应,也称作狭管效应,是指当气流通过地形造成的峡谷时,由于空间限制,气流速度会显著增加。这种现象在自然界中常见,并且对交通工具和建筑物等产生显著影响。在峡谷地区,如乌鲁木齐至阿克苏的5807次旅客列车遭遇的13级狂风,就是峡谷效应的典型例子。
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当风速方向与建筑物的排列方向相同时,狭管效应容易发生。 狭管效应是指强风在狭窄的空间内被迫上升,导致风流速加快,气压降低,从而产生的一系列极端天气现象。